2016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欧盟化妆品法规Regulation(EC)No.1223/2009、加拿大Hotlist、东盟化妆品指令、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将苯列为禁止使用的化妆品原料。然而在化妆品制备或原料生产过程中,由于技术原因,不可避免地会带入痕量苯,此时就需要对化妆品中苯进行安全性评价,以确保在正常、合理及可预见的条件下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作为第三方检测中心,中科测试机构拥有CMA和CNAS认证检测资质,检测设备齐全,数据科学可靠,可出具国家认可的化妆品安全性评估报告。
化妆品中苯的来源途径
卡波姆也称卡波树脂,是一种在化妆品中广泛使用的增稠剂,由季戊四醇等与丙烯酸交联得到的丙烯酸交联树脂,在聚合的过程中通常会以苯或环己烷-乙酸己酯作为溶剂,因而导致苯在该原料中的残留。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苯在卡波姆如卡波姆-910、卡波姆-934、卡波姆-940和卡波姆-941(按黏度分)中的残留量通常为1800mg/kg,最高可达5000mg/kg。其他类别的烷醇丙烯酸酯类交联聚合物制备中也常会以苯作为聚合溶剂,如丙烯酸(酯)类/C10-30烷醇丙烯酸酯交联聚合物在苯溶剂中聚合生成。
丁羟茴醚是化妆品中常用的抗氧化剂,其制备过程中采用对苯二酚为原料、甲醇(或硫酸二甲酯)为甲基化试剂时常用苯作为萃取溶剂,市售的甲苯中也可能会有苯的残留。除此之外,在多数芳香烃化合物提炼过程中,如果提炼不充分,通常会有多种有机溶剂的残留,如从油、煤焦油、石油等中提炼的化妆品原料可能会残留苯。另外,根据2013年中国台湾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抽检结果显示,在抽检的56件指甲油产品中,有7件产品被检出含有苯,检出量介于6.4~327.6 mg/kg。因此可以看出,多种化妆品原料或成品中均可能含有苯,且含量较高。
化妆品中苯的安全评估
1、危害识别
1)毒物代谢动力学
苯可经各种暴露途径(经呼吸道、经皮和经口)吸收呼吸道是最主要的暴露途径,吸收后能在体内快速分布。用C标记的苯进行大鼠和小鼠呼吸道研究发现:在暴露于26 mg/m3~2600 mg/m3 6h后,在大鼠组织中的平均吸收率从33%下降到15%,而小鼠的平均吸收率从50%下降到10%。23例人体吸入研究发现暴露于150~350mg/m3 2~3h,在暴露的前5 min,有78%~80%的剂量经呼吸道排出,而接下来的1h内,其呼出的水平下降到50%。可以看出,不同的暴露浓度,其呼吸道吸收率也不相同,多数报道经呼吸道的吸收率为48%~52%。
2) 苯的致癌效应
美国NTP在对B6C3F1小鼠和F344大鼠为期2年的致癌研究后发现,对两种种属及两种性别的鼠类,均具有苯导致癌症发生的证据。对于雄性大鼠,苯促使外耳道腺癌、口腔及皮肤的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和鳞状细胞癌的发生率增加;对于雌性小鼠,苯使得恶性淋巴瘤、卵巢颗粒细胞瘤等的发生率增加。
3)其他毒性效应
动物急性暴露于苯并不会产生高毒性,慢性暴露于苯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免疫抑制、骨髓抑制、性腺退行性病变、胎儿生长发育迟缓等疾病的发生。人体一次性暴露于高浓度的苯会导致皮肤、眼和呼吸系统的刺激和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2、剂量-效应关系
多数动物和人体的实验数据表明苯是明确的遗传毒性致癌物,T25方法是一种《欧盟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European Regulation on Registration, Evaluation,Authorisation and Restriction ofChemicals, REACH)中用于致癌物定量风险评估的默认方法。
3、暴露评估
假设化妆品配方中所用的原料中均含有苯杂质,且个体会使用到各类化妆品。各产品的每日暴露量参照欧盟SCCS指南文件中的值!。化妆品可能的暴露途径:经皮肤暴露和经口暴露(如牙膏、唇膏等)。由于苯具有极强的挥发性,因而同时考虑经呼吸道吸入的可能。
4、危害表征分析
基于T25的理论最高安全限值理论最高安全限值(理论最大安全浓度)指的是某种物质(原料或杂质)在化妆品中客观存在的浓度低于其理论最大安全浓度时,即使长期接触应该也不会对消费者造成显著的健康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