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污染调查是指对地下水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以了解地下水的污染状况、污染源、污染途径以及污染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这一过程旨在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以便评估地下水的污染程度,确定污染源和污染途径,为后续的污染防治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水污染调查的目的在于保护地下水供水水源,查明污染状况、污染类别、过程和规律,确定污染源和发展趋势,为控制和消除污染、保护水源提出治理规划和防治措施。
地下水污染调查报告主要内容
(1)水文地质调查:
气象、水文、土壤和植被状况:了解区域的气候条件、水文循环、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情况。
底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特征与矿产资源:分析地层的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地貌形态和矿产资源分布。
包气带岩性、结构、厚度:研究包气带的岩石性质、结构和厚度,对污染物的阻滞作用。
含水层的岩性、厚度、渗透系数和富水系统:分析含水层的岩石性质、厚度和渗透性,以及地下水的富集情况。
隔水层岩性组成、厚度、渗透系数:研究隔水层的岩石性质、厚度和渗透性,对污染物的阻滞作用。
地下水类型、水动力特征、地下水水位、水质、水量、水温及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了解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流动特点和补给来源。
泉的成因类型:分析泉的形成原因和类型,了解地下水的自然流出情况。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或对照值:确定未受污染时的地下水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作为对比基准。
(2)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
污染源调查:识别和定位潜在的污染源,如工业排放、农业活动等。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定期检测地下水的质量,包括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必要的勘探、试验、测试:通过钻探、采样和实验室测试等方法,获取详细的地下水文地质数据。
(3)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
污染途径的查明:分析污染物如何进入地下水系统,包括通过地表水渗透、土壤渗透等方式。
污染水化学条件:研究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化学行为和迁移规律。
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对污染的影响。
环境容量:评估地下水系统的自净能力和承受污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