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体外安全性评价目前主要有针对皮肤刺激性评价、眼刺激性/腐蚀性评价、致敏性评价、光毒性评价。下文分别从上述四个方面介绍相应的评价方法。
中科检测可开展化妆品安全性评价,进行皮肤刺激性评价、眼刺激性/腐蚀性评价、皮肤致敏性评价、皮肤光毒性评价等体外安全性评价,出具的化妆品安全性评价告具有CMA资质。
一、皮肤刺激性评价
皮肤刺激性是指皮肤接触受试物后产生的局部可逆性损伤。目前体外替代试验主要有重组人表皮模型试验。
人表皮模型主要是将由人体取得的角质形成细胞在体外诱导培养,完全分化至具有多层皮肤结构的三维人体表皮模型。将受试物涂抹于皮肤模型,暴露一定时间后用MTT法测试细胞存活率,若细胞存活率大于50%,则该物质对皮肤无刺激;若细胞存活率小于等于50%,则该物质有皮肤刺激性,但无法对刺激性进一步分类。
二、眼刺激性/腐蚀性评价
在某些情况下,眼睛可能成为化妆品及其成分作用的靶器官或吸收途径,从而引起眼刺激/腐蚀,故眼刺激/腐蚀性的评价是化妆品及其成分安全性评价的必要内容。至今,已有多种动物替代试验的体外方法被开发和应用。接下来主要对以下三种方法进行介绍。
1、兔眼角膜上皮细胞短时暴露试验(STE)
2019年3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化妆品用化学原料体外兔角膜上皮细胞短时暴露试验方法纳入《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
该方法的原理主要是,化合物直接作用于角膜引起的刺激作用类似于细胞毒性损伤作用,通过检测细胞毒性指标,可反映角膜损伤的程度。试验采用体外培养的兔角膜上皮细胞(SIRC),短时暴露于化妆品用化学原料,模拟急性角膜刺激作用,通过计算细胞相对存活率来预测化妆品用化学原料引起的眼睛损伤。
2、重组人角膜(3D角膜)上皮模型试验
3D角膜上皮模型是一种模拟角膜上皮和结膜损伤的分层上皮组织,可用检测中度到极轻度范围内的眼刺激物。用于构建角膜模型的上皮细胞来源于新生儿包皮角质细胞的原代培养物,与角膜上皮非常相似。本方法利用体外重组3D角膜模型测试化学物质改变组织活力的能力,从而预测化学物质的潜在眼刺激性。
3、鸡胚绒毛尿囊膜抗刺激试验(HET-CAM)
受精鸡胚的绒毛尿囊膜被认为是模拟物质对眼结膜组织作用的合适模型,由于绒毛尿囊膜血管与人眼结膜血管组成较为相似,而人体粘膜,如眼结膜、嘴唇、鼻腔等,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远远大于皮肤的敏感度,尤其是人眼结膜的敏感度最高,所以目前鸡胚绒毛尿囊膜被普遍使用。
三、皮肤致敏性评价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是皮肤重复接触某种物质后机体产生的免疫介导的皮肤反应。人体的反应通常表现为红斑、瘙痒、丘疹等。皮肤致敏筛查是化妆品安全评价的重要内容。
1、DPRA试验
DPRA试验是针对皮肤致敏有害结局通路中的分子起始时间开发的一种体外化学分析方法。DPRA试验通过受试物与特征多肽共同孵育,采用HPLC分析反应液中多肽的损耗,以评估受试物的肽反应性。通过方法建立的预测模型,评估化学物质是否可能是皮肤致敏原。
2、KeratinoSens TM试验
KeratinoSens TM是一个基于转染了选择性质粒的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作为检测系统的方法。通过定量检测由Keap1-Nrf2-ARE反应通路激活引起的荧光素酶基因表达情况,作为皮肤致敏的反应量化指标。
3、h-CLAT试验
皮肤致敏试验h-CLAT,利用与LC功能类似的细胞—人急性单核细胞(THP-1细胞)建立检测方法,通过细胞表面特征标志物CD54和CD86的改变来对物质潜在的致敏性进行预测。
4、U-SENS试验
U-SENS试验使用人体骨髓细胞系U937细胞,与测试物接触45h后定量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86表达的变化。计算测试物与溶剂或空白对照相比CD86的相对荧光强度,通过预测模型预测致敏物与非致敏物。
四、皮肤光毒性评价
皮肤光毒性是指皮肤一次接触化学物质后,继而暴露于长波紫外线照射下所引发的一种皮肤毒性反应。2016年11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将化妆品用化学原料体外3T3中性红摄取光毒性试验方法纳入《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
本试验方法通过测定3T3成纤维细胞经化学物质和紫外线照射联合作用后细胞吸收中性红的能力或细胞毒性的变化来判断该化学物质是否具有光毒性。该方法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化妆品、化学品等实验室评价光毒性的标准方法之一,用于化学品监管、化妆品原料测试和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