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防霉性能试验是对塑料材料进行的一种测试,用以评估材料在特定条件下抵抗霉菌生长的能力。这种试验对于确保塑料产品在潮湿或易受霉菌侵蚀的环境中的耐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通过模拟塑料制品可能遇到的环境条件,试验可以检测材料表面是否会支持霉菌的生长,从而评估材料的防霉性能等级。GB/T 24128-2009 《塑料防霉性能试验方法》 规定了塑料材料及其管、棒、片和薄膜等制品的防霉性能测试,本标准适用于测定霉菌生长引起的塑料光学、机械及电性能变化的影响。
作为第三方检测中心,中科检测机构拥有CMA和CNAS认证检测资质,检测设备齐全,数据科学可靠,可出具国家认可的塑料防霉性能试验报告。
塑料防霉性能试验用途和意义
1、塑料中聚合物成分不具有霉菌生长所需的碳源,对霉菌生长有抑制作用。而塑料中的其他成分如增塑剂、纤维填充剂、润滑剂、稳定剂和着色剂等往往是造成霉菌侵染的主要原因。在材料最易遭受霉菌侵染的环境下(温度2℃~38 ℃和相对湿度 60%~100%),验证其抵抗霉菌侵染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2、预期影响如下:
a)塑料及其制品受霉菌侵染后,可观察到塑料及其制品表面被腐蚀、褪色和透光性下降等现象。
b)除去材料中的增塑剂、改性剂和润滑剂,会导致塑料的模量(刚性)增加,重量、尺寸和其他物理性能发生变化,以及电性能如绝缘性能、介电常数、功率因数和绝缘强度降低。
3、 通常电性能变化主要取决于塑料表面霉菌生长以及由于菌分泌代谢产物引起的湿度、PH 值改变,因增塑剂、润滑剂和其他加工助剂的分布不均引起的霉菌优势生长也对电性能变化有影响。霉菌侵蚀材料后经常会留下离子导电通道。显著的物理变化从薄膜产品上的变化可以观测到,因为薄膜的比表面积大,当表面的营养物质如增塑剂和润滑剂被菌利用后,能够持续从薄膜内部迁移出来。
4、 霉菌在材料表面局部生长或受抑制的几率大,引起检测结果的重现性很低。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可靠,宜以观察到的最大损坏程度作为试验结果。
5、经过水淋、自然老化和热处理等条件作用后,样品的防霉性能会受到影响。
塑料防霉性能试验方法
1、试验菌种
黑曲霉、绿粘帚霉、出芽短梗霉、绳状青霉、球毛壳
2、试验步骤
1)接种
向灭菌的平皿中倒入厚度约3mm~6mm 营养盐培养基,当培养基凝固后,将样品放置在该培养恭表面。
用灭菌后的喷雾器混合孢子悬浮液均匀向样品表面喷洒,使混合孢子悬浮液湿润整个样品表面(喷雾压力≥110 kPa)。
2) 培养控制
a)培养
盖好已接种的试验样品的平皿,并将它置于温度 28℃~30℃,相对湿度≥85%的条件下培养。
b) 培养时间
试验标准的培养时间为28d,当试样表面生长的霉菌达到2级或更高等级时,也可少于28d终止试验。最终的报告应详述培养的持续时间。
3、可见效果观察
如试验仅为检测可见效果,可以将样品从培养箱中拿出,直接进行如下评级(表2)。
等级0:样品上霉菌不生长;
等级1:样品上霉菌痕量生长(在显微镜观察,长霉面积<10%)
等级2:样品上霉菌少量生长(长霉面积≥10%,并<30%)
等级3:样品上霉菌中度生长(长霉面积≥30%,并<60%)
等级4:样品上霉菌重度生长(长霉面积≥60%,并≤100%)
痕量生长(1 级)可定义为分散的、稀少的霉菌生长,如霉菌培养物中有一定量的孢子萌发,或含有外部的污物如指纹、昆虫的粪便等。连续的网状的生长延伸到整个样品,但末覆盖整个样品,应评价为2 级。
4、物理性能、光学性能、电性能的影响
将样品上的霉菌洗掉,浸入氯化汞溶液(体积比1:1000)中5min,再用自来水清洗,室温干燥8 h~12h。按GB/T 2918-1998中规定,在温度 23 ℃±1℃,相对湿度50%±5%的试验条件下进行状态调节。对照样品的状态调节也按 GB/T 2918-1998 中规定进行。
塑料防霉性能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使用的霉菌;
2)培养的时间(如果提前结束试验,在报告中注明);
3)可见霉菌生长等级;
4)列出物理、光学及电性能随着培养时间的变化,给出观测的样品数量及其相关性能变化的平均值和最大值。